#5

閱讀寄養小故事

閱讀報導文章、觀賞訪談影片

更深入認識寄養家庭與兒少的故事!

(資料提供:家扶基金會 南台中家扶中心)
  南台中家扶中心承接政府委託寄養家庭服務,目前有49戶寄養家庭,共安置 70位寄養童,已經是滿案狀態,但後面還有許多孩子正排隊等待進入寄養家庭,寄養家庭數不足,面臨招募窘境。

寄養媽媽蘇錦紅分享擔任寄養家庭心情
邀請更多有勇氣、願意接受挑戰的民眾一起加入!

  蘇錦紅擔任南台中家扶寄養家庭逾16年,照顧過20多位寄養童。本身成長環境辛苦,不向命運認輸,希望不要再有孩子和她受相同的苦。「命好不如習慣好,習慣好不如觀念好,」她秉持這樣的信念,帶給寄養童正向人生態度。
  當年白曉燕事件震撼社會,人人自危,先生一度想說服她移民海外,但蘇錦紅認為,不是環境的問題,是人的問題。因此更堅信要灌輸孩子正確觀念。後來因公益活動認識家扶,進而了解有寄養家庭服務,蘇錦紅認為如此可以照顧孩子、也有機會導正孩子價值觀,二話不說報名擔任。
  印象深刻第一個寄養童是受性侵的小女孩,剛到寄養家庭不分日夜歇斯底里地哭,雖住郊區,但哭聲頻繁當然影響到街坊鄰居,蘇錦紅同理小女孩的情緒,告訴孩子「沒關係,哭一哭比較舒服,想哭我帶妳到山上哭,哭到妳滿意我們再回來。」
  之後就算是晚上、甚至是冬天,只要孩子說:「我想要去山上哭」,蘇錦紅二話不說就陪著上山,在旁靜靜等待小女孩宣洩完畢,大約維持近一年時間,小女孩情緒才逐漸穩定。

結案之後,女孩仍與蘇錦紅保持聯絡
彼此關心著,知道女孩沒有因童年創傷而行為偏差,相當欣慰

  另外有一位寄養童,因家暴導致腦傷,吞嚥困難、無味覺、需坐輪椅,蘇錦紅固定帶去復健、將食物煮軟爛餵食,慢慢地孩子不再需要助行器行走。
  此外還有一名寄養童,已十二歲但從未入學,發展學習較同儕落後許多,為了寄養童,蘇錦紅到學校當愛心媽媽,一待就是一整天,「因為這樣我才能觀察、才能知道怎麼幫助孩子。」也因此累積許多人脈資源,連結運用在寄養童照顧上。

“每個人若能改變一個人,那一個人又改變另一個人,善的循環就會無限大”

  每一個孩子背後都有令人心疼的故事,需要時間及空間等待創傷復原,蘇錦紅表示,「每個孩子到我家,都保固終身,希望孩子過得好。」寄養童結案後,她敞開雙臂歡迎孩子隨時回家,尤其是過年暑假,都有孩子回來找她,雖然是不同時期的寄養童,都相互熟識,彼此像親人般。
  蘇錦紅說:「每個人若能改變一個人,那一個人又改變另一個人,善的循環就會無限大。」雖然她已經快要 60歲,趁體力能力都還可以的時候,繼續幫忙照顧,現在女兒也一起加入寄養家庭行列,希望讓更多寄養童享受家庭溫暖。

更多的寄養小故事

報導者

【寄養家庭缺新血】為何青壯世代卻步?聽年輕救援老爸怎麼說

青壯年寄養爸爸沈昌毅,是許多特殊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,面對種種難關他是如何一路挺住,成為「救援老爸」的呢?

報導者

【寄養家庭老了】不忍放手又等不到人接手,阿公阿嬤成主力,寄養體系現危機

寄養家庭步入高齡化時代,65歲以上長者成為寄養家庭照護主力,深入採訪高齡寄養家庭,為什麼招募寄養家庭這麼難?

報導者

過度傾斜的機構安置──為什麼幫失家兒找家這麼難?

聯合國提倡的「去機構化」雖然理想,但臺灣社會能否實行?比較國外與臺灣的數據,探討為什麼幫失家兒找家這麼難。

公視主題之夜SHOW

【 鄧惠文 X 索非亞 X Ketty Rios Palma】|《你願意成為寄養家庭嗎》X 寄養男孩|〈公視主題之夜SHOW〉

法國紀錄片《寄養男孩》講述寄養男孩亞尼在原生家庭和寄養家庭間的生活,其案例與臺灣看法不同,這些措施適合寄養兒少嗎?

親子天下

隨著寄養家庭的老化與凋零,誰來給孩子一個家?超越血緣的愛,4個寄養家庭的故事:離開時,你知道被愛過......|親子天下

影片中訪談的四個寄養家庭,孩子狀況各不同,需要更多愛心去灌溉,但最終回到寄養父母身上的,都是心靈富足與感動。

民視

【民視異言堂】許一個暫時的避風港

田徑障礙賽紀錄保持人陳朝郡,在耀眼光環背後,經歷了受挫的童年,遇見寄養媽媽陳樓姍姍後,從此改變她的一生。
走吧,一起回家!|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商業設計系 111級畢業製作

#5

閱讀寄養小故事

閱讀報導文章、觀賞訪談影片

更深入認識寄養家庭與兒少的故事!

(資料提供:家扶基金會 南台中家扶中心)
  南台中家扶中心承接政府委託寄養家庭服務,目前有49戶寄養家庭,共安置 70位寄養童,已經是滿案狀態,但後面還有許多孩子正排隊等待進入寄養家庭,寄養家庭數不足,面臨招募窘境。

寄養媽媽蘇錦紅分享
擔任寄養家庭心情
邀請更多有勇氣、願意接受挑戰的民眾一起加入!

  蘇錦紅擔任南台中家扶寄養家庭逾16年,照顧過20多位寄養童。本身成長環境辛苦,不向命運認輸,希望不要再有孩子和她受相同的苦。「命好不如習慣好,習慣好不如觀念好,」她秉持這樣的信念,帶給寄養童正向人生態度。
  當年白曉燕事件震撼社會,人人自危,先生一度想說服她移民海外,但蘇錦紅認為,不是環境的問題,是人的問題。因此更堅信要灌輸孩子正確觀念。後來因公益活動認識家扶,進而了解有寄養家庭服務,蘇錦紅認為如此可以照顧孩子、也有機會導正孩子價值觀,二話不說報名擔任。
  印象深刻第一個寄養童是受性侵的小女孩,剛到寄養家庭不分日夜歇斯底里地哭,雖住郊區,但哭聲頻繁當然影響到街坊鄰居,蘇錦紅同理小女孩的情緒,告訴孩子「沒關係,哭一哭比較舒服,想哭我帶妳到山上哭,哭到妳滿意我們再回來。」
  之後就算是晚上、甚至是冬天,只要孩子說:「我想要去山上哭」,蘇錦紅二話不說就陪著上山,在旁靜靜等待小女孩宣洩完畢,大約維持近一年時間,小女孩情緒才逐漸穩定。

結案之後,女孩仍與蘇錦紅保持聯絡彼此關心著,知道女孩沒有因童年創傷而行為偏差,相當欣慰

  另外有一位寄養童,因家暴導致腦傷,吞嚥困難、無味覺、需坐輪椅,蘇錦紅固定帶去復健、將食物煮軟爛餵食,慢慢地孩子不再需要助行器行走。
  此外還有一名寄養童,已十二歲但從未入學,發展學習較同儕落後許多,為了寄養童,蘇錦紅到學校當愛心媽媽,一待就是一整天,「因為這樣我才能觀察、才能知道怎麼幫助孩子。」也因此累積許多人脈資源,連結運用在寄養童照顧上。

“每個人若能改變一個人,那一個人又改變另一個人,善的循環就會無限大”

  每一個孩子背後都有令人心疼的故事,需要時間及空間等待創傷復原,蘇錦紅表示,「每個孩子到我家,都保固終身,希望孩子過得好。」寄養童結案後,她敞開雙臂歡迎孩子隨時回家,尤其是過年暑假,都有孩子回來找她,雖然是不同時期的寄養童,都相互熟識,彼此像親人般。
  蘇錦紅說:「每個人若能改變一個人,那一個人又改變另一個人,善的循環就會無限大。」雖然她已經快要 60歲,趁體力能力都還可以的時候,繼續幫忙照顧,現在女兒也一起加入寄養家庭行列,希望讓更多寄養童享受家庭溫暖。

更多的寄養小故事

報導者

青壯年寄養爸爸沈昌毅,是許多特殊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,面對種種難關他是如何一路挺住,成為「救援老爸」的呢?

報導者

寄養家庭步入高齡化時代,65歲以上長者成為寄養家庭照護主力,深入採訪高齡寄養家庭,為什麼招募寄養家庭這麼難?

報導者

聯合國提倡的「去機構化」雖然理想,但臺灣社會能否實行?比較國外與臺灣的數據,探討為什麼幫失家兒找家這麼難。

公視主題之夜SHOW

法國紀錄片《寄養男孩》(A Foster Child’s Story),講述寄養男孩亞尼在原生家庭和寄養家庭間的生活。這樣的案例,臺灣跟法國有不同的看法,這些措施真的適合寄養兒少嗎?

親子天下

寄養家庭面對不同需求的孩童,需要更多愛心去灌溉。影片中四個寄養家庭,孩子狀況都不同,但最終回到寄養父母身上的,都是心靈富足以及感動。

民視

田徑障礙賽紀錄保持人陳朝郡,耀眼光環背後,經歷了受挫的童年,遇見生命貴人寄養媽媽陳樓姍姍後,從此改變她的一生。為寄養兒少建立的避風港,必須有更多愛心投入。

走吧,一起回家!|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商業設計系 111級畢業製作

報導者

【寄養家庭缺新血】為何青壯世代卻步?聽年輕救援老爸怎麼說

青壯年寄養爸爸沈昌毅,是許多特殊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,面對種種難關他是如何一路挺住,成為「救援老爸」的呢?

報導者
【寄養家庭缺新血】為何青壯世代卻步?聽年輕救援老爸怎麼說

寄養家庭數量變化

寄養家庭數量變化

寄養家庭數量變化

寄養家庭數量變化

寄養家庭數量變化

寄養家庭數量變化

寄養家庭數量變化

寄養家庭數量變化

寄養家庭數量變化

寄養家庭數量變化

寄養家庭數量變化

寄養家庭數量變化